三年疫情像一场卷土重来的风暴,席卷了所有人的生活。可现在,不管是门诊、核酸点,还是朋友圈,新冠突然安静了,像从空气里蒸发了一样。但奇怪的是,它走了,人却没完全回得来。这病没了,可留下的“后遗症”却像钉子一样,钉在了我们身体、情绪和社会的角角落落。
为什么最近医院里焦虑失眠的人多了?为什么年轻人突然心脏不舒服、头晕、心慌?为什么一些人明明没再感染,却老觉得“身体不对劲”?更诡异的是,有些人感觉自己“变笨了”,记性差、注意力不集中,做个事情容易走神。这些毛病,难道是新冠留下来的尾巴?还是我们自己吓自己?
作为一个从临床一线转型写作的人,我得说——这些现象,不是幻觉,也不是“矫情”,它们确实存在,而且背后大有文章。
免疫系统的反应变了,这是最先被发现的变化之一。疫情前,感冒发烧的人到了秋冬才多,但这几年,四季都有人中招,而且恢复得慢。很多人一感染就拖个十几天,咳嗽、乏力、嗓子干,像关不掉的“慢性按钮”。
这不是个例,是普遍现象。学界有个新词,叫做“免疫重塑”。感染新冠后,部分人免疫系统像被“重启”了一遍,但这个重启不一定是好事。部分研究发现,某些T细胞的活性下降,B细胞的记忆能力也受影响,抗体水平下降得比以前快。这就解释了为啥有人老是“二次感冒”,甚至三番五次。
而身体的不适感,往往不是病毒本身,而是慢性炎症在作祟。很多人以为发烧才叫炎症,其实不是。那种“总觉得不舒服”“人虽清醒却像没醒”的状态,很可能是低度炎症在体内慢慢烧,烧的不是温度,是人本身的精气神。
更“隐秘”的是神经系统的余震。一些年轻人来门诊说,最近记忆力变差、注意力涣散、做事提不起劲。检查没发现问题,但他们自己就是感觉“脑子不对劲”。这背后可能跟新冠对脑内胶质细胞的影响有关。有研究发现,病毒感染会激活大脑中的小胶质细胞,导致轻微的炎症反应,影响神经传导。这种“脑雾”现象并不少见,只是很多人不好意思说出来。
睡眠也被彻底搅乱了。疫情期间大家作息乱了,但问题是,疫情结束了,失眠还在。很多人说,以前怎么也能睡着,现在怎么也睡不着。一部分是焦虑导致的,但还有一部分,是因为感染后交感神经系统持续亢奋,身体就像一直处在“备战状态”,睡也睡不实,醒也醒不透。
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也让人琢磨不透。以前高血压多是中老年人的事,现在不少年轻人一量血压,收缩压上了140,心率动不动就飙到100+。有研究提示,新冠可能会引发心肌细胞的应激反应,导致轻度心律失常。虽然大多数人能自愈,但那种“心里老是慌”的感觉,就像个影子,甩不掉。
更大的问题,其实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。疫情三年,人跟人之间的社交肌肉变得僵硬了。很多人习惯了独处,反而怕回归人群;有些人则变得格外敏感,对声音、光线、他人情绪都异常在意。这不是性格问题,而是心理系统处于高警觉状态,是长期应激后的“情绪惯性”。
还有个冷门但有意思的现象:“感官疲劳”。有些人说吃什么都没味儿、听音乐提不起劲、看电影也没情绪。这有可能是大脑奖赏系统受影响后,多巴胺调节出了问题。简单说,就是身体还在运转,但“快乐系统”没跟上节奏。
也有一些“变化”看起来是好的,比如卫生习惯整体提升了。大家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关注空气流通,连小朋友感冒都比以前少。还有不少人开始主动锻炼、吃得清淡、戒掉了熬夜。
但问题是,这种“健康意识觉醒”背后,夹杂着一种过度防御。有些人对细菌病毒极度恐惧,甚至发展成健康焦虑症。门诊里见过不少人,一天测五次体温、三小时洗一次手,身体没事,但心已经“生病”了。
这就像一场战后重建,病毒退场了,但留下的是一堆“心理废墟”。我们要修的,不只是身体,还有信任感、安全感、连接感。
而这,没法靠一瓶药搞定,需要我们慢慢找回节奏。不是回到过去,而是重新建立新的节律。就像身体在重启,社会也在重启,这期间的紊乱,是正常的,但不能忽视。
从临床视角看,这些“奇怪现象”其实是集体创伤反应的一部分。创伤不只是被击中的那一刻,更是之后的长期影响。我们曾经一起经历过极端状况,现在身体和心理都在尝试修复,只是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的更慢、更隐蔽。
我们不能用“这都过去了”的思维去压抑这些现象,那只会让问题沉到更深的层次。真正的恢复,是允许自己慢一点、软一点、人性一点。该休息就休息,该运动就运动,别再逼自己“立刻满血复活”。
也别太快去判断“这是好事还是坏事”,很多事情,只有时间能给答案。
至于那些“感觉变了”的身体信号,别一味硬扛,也不用太焦虑。它们是在提醒我们:身体不是机器,它也需要被照顾、被理解、被温柔相待。
这场疫情,的确改变了我们,但我们也可以选择怎么去面对这些改变。不是回避,而是去理解、去适应,然后慢慢恢复原本该有的节奏和勇气。
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也有类似的经历,记得告诉他们:你不是一个人,也不是“多想了”,这是身体在说话。听见了,就别忽略它。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启发,有共鸣,欢迎点赞、评论、转发。我们需要更多真实而温暖的声音,去帮助彼此走出那段“看不见的长尾”。
参考文献: 1、王辰,曹彬等.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与康复建议.中国实用内科杂志,2023,43(5):385-390. 2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.新冠病毒感染与神经系统影响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进展.中华神经科杂志,2024,57(3):161-167. 声明: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,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。文中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,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作者声明:作品含AI生成内容